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新聞專題 > 紙上博物館> 〔紙上博物館〕卑南遺址公園 史前千年記事

紙上博物館

字級

〔紙上博物館〕卑南遺址公園 史前千年記事

【人間社記者 張武吉 台東報導】 2020-05-18
台灣從史前到現代,有許多豐富而精采的故事,位於台東火車新站旁的卑南遺址公園,曾是3500年前繁盛的史前文化聚落,近代出土的石板棺高達2000多具,陶器、石器、玉器等遺物2萬餘件,可一窺新石器時代的生活場域。

卑南遺址公園隸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,占地30公頃,是一座集史前文化、原住民文化、自然景觀的遺址展示園區,從史前聚落歷經原住民族逐鹿平野、漢人拓墾田園,民眾可在展示廳認識史前卑南文化,也可至考古現場、月形石柱區親眼觀看遺址與遺跡。

卑南遺址最早由日本學者鳥居龍藏於1896年發現,1979年內政部將月形石柱區評定為「三級古蹟」;1980年因南迴鐵路臺東火車站新建工程,挖出沉睡在地底下數千年的大量遺構、遺物而重現於世。

但是鐵路建設、民眾非法盜掘,已嚴重破壞遺址及文物,經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、連照美率考古隊進行13次考古搶救,挖掘面積廣達1萬平方公尺,出土石板棺超過2000具,工藝精湛的陶器、石器、玉器等遺物2萬餘件。

根據學者調查研究,卑南遺址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,廣義的範圍約可達100公頃(100萬平方公尺),在挖掘的1980年代,無論是發掘面積、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都是台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。

展示館裡陳列的出土石棺,有些裡頭還有玉管、玉鐲、石鐲等陪藏品,顯示死亡者的身分地位。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為死者量身打造的石棺外,也有多人共用的石棺。其中一個巨大的「共同棺」,是為多名孩童打造,由於史前人類生活原始、醫藥不發達,因此推測孩童的死亡率也不低。

為了保存維護遺址文物,政府於考古挖掘原址設立「卑南文化公園」,並於2002年12月正式營運開放,2018年更名為「卑南遺址公園」。目前公園面積約有30公頃,其中有12公頃為國定遺址保護區範圍。園區設施包含遊客服務中心、考古現場、展示廳、史前家屋、卑南族少年會所、原住民家屋區、地景藝術、瞭望台、月形石柱等。

月形石柱被列為「一級古蹟」,根據日本學者鹿野忠雄(1906-1945年)描述,卑南地區有數不清的石柱,但隨著物換星移,如今只剩下園區內唯一的月形石柱,是目前僅存原狀、未被移動的石柱遺跡,也是卑南遺址公園的地標。

至於月形石柱的用途,有考古學家推測,距今約有3000年歷史的月形石柱,可能是建築結構的一部分,用來支撐房屋樑柱之用,但因長年風化而形成月亮的形狀,因此被稱為「月形石柱」。

不過也有學者認為,從鹿野忠雄留下的照片研判,由板岩構成的石柱,頂端原本應該是一個圓孔,圓孔經風化而剝落,略呈月形,因此稱為「月形石柱」,板岩石柱來自中央山脈,開鑿圓孔可能是為了方便搬運或支撐樑柱之用。

考古現場是1996年考古學家搭建的大型考古工作棚架,在450平方公尺的探坑內,民眾可以近距離參觀距今約2500年的生活文化層、住屋結構、住屋地板、砌石牆、排水溝、石板棺等遺構,還有史前人類使用過的陶容器、石臼、石梯等遺物。

在展示廳內,民眾可以觀賞石板棺群、地層斷面剝牆、卑南文化人的居住環境及生活、卑南文化人體型、最大的石柱、居住建築與房屋布局、埋葬在室內的文化人、有關卑南遺址的神話、墓葬的形式等大量考古資料。

在2020年全新啟用的半戶外學習教室「小小考古學家練功坊」,是以科學考古學為基礎,結合現今環境議題設計的互動式體驗教具,並設有史前時代、日治時代與近現代等三個不同時期的考古發掘沙坑區,可供參與者進入坑內,體驗考古發掘工作。

為了繼承文化資產永續發展,當期特展有「練習、一起走一段」MLA計畫成果特展,展示2017年到2019年,史前館與屏東、花蓮及臺東等地方文物館合作,系統性地整理並提出的方法學,逐步建構博物館與地方的網絡與鏈結。

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組長高筱慧表示,今年初推出的「巨石,你好!跟著考古學家去旅行」(簡稱「巨石特展」),精選臺灣東海岸6個鄉鎮、10個巨石考古遺址,希望藉著「巨石特展」結合考古遺址、遊憩與人文歷史,帶領民眾來一趟以史前文化為主題的東海岸旅遊。
12345678910第1 / 11頁
追蹤我們